野人[漢語辭彙]

野人[漢語辭彙]

野人是一個漢語辭彙,有九種意思分別是,上古謂居國城之郊野的人。與“國人”相對。泛指村野之人;農夫。庶人;平民。士人自謙之稱。借指隱逸者。粗野之人。指缺乏教養,沒有禮貌,蠻不講理的人。是一種未被證實存在的高等靈長目動物,直立行走,比猿類高等,具有一定的智慧型。指傳說的猩猩之類。舊指未開化的民族。

讀音

yě rén

解釋

解釋1.上古謂居國城之郊野的人。與“國人”相對。

①《左傳·定公十四年》:“大子蒯聵獻盂於齊,過宋野,野人歌之曰:‘既定爾婁豬,盍歸吾艾豭。’”

②《儀禮·喪服》:“禽獸知母而不知父,野人曰:‘父母何筭焉!’都邑之士則知尊禰矣。”

③賈公彥疏引《論語》鄭玄註:“野人粗略,與都邑之士相對。亦謂國外為野人。”

解釋2.泛指村野之人;農夫。

①三國魏·嵇康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,欲獻之至尊,雖有區區之意,亦已疏矣。”

②《百喻經·比種田喻》:“昔有野人,來至田裡,見好麥苗,生長郁茂。”

③清·錢泳《履園叢話·雜記下·牛次原》:“幾樹垂楊官道斜,不成村落野人家。”

④范文瀾、蔡美彪等《中國通史》第一編第三章第五節:“農夫住在田野小邑,稱為野人。”

解釋3.庶人;平民。

①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”劉寶楠正義:“野人者,凡民未有爵祿之稱也。”

②唐·白居易《訪陳二》詩:“出去為朝客,歸來是野人。”

③明·方孝孺《綠疇軒記》:“君子修德,以教野人。”

解釋4.士人自謙之稱。

①唐·杜甫《贈李白》詩:“野人對羶腥,蔬食常不飽。”仇兆鰲註:“野人,公自謂也。”

②明·劉基《樵漁子對》:“夫高屋大廈,百鬼所闞;妖服賈禍,先哲時鑒:是豈野人之所願欲哉!”

解釋5.借指隱逸者。

野人 野人

①唐·元稹《晨起送使病不行因過王十一館居》詩之二:“野人愛靜仍 耽寢,自向黃昏肯去無?”

②宋·王禹偁《題張處士溪居》詩:“雲里寒溪竹里橋,野人居處絕塵囂。”

解釋6.粗野之人。指缺乏教養,沒有禮貌,蠻不講理的人。

①《荀子·大略》:“管仲之為人,力功不力義,力知不力仁,野人也;不可以為天子大夫。”楊倞註:“類郊野之人,未浸漬於仁義,故不可為王者佐。”

②《紅樓夢》第五二回:“比如方才說話,雖背地裡,姑娘就直叫他名字;在姑娘們就使得,在我們就成了野人了。”

③洪深《五奎橋》:“周鄉紳 :放屁!這是什麼野人,敢說這種野話!”

解釋7.舊指未開化的民族。

①《呂氏春秋·恃君》:“氐羌呼唐離水之西,僰人、野人篇笮之川,舟人、送龍突人之鄉,多無君。”高誘註:“西方之戎無君者。”

②清·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雲南七·車裡等各羈縻土司》:“野人者,在二長官司(茶山、麻里)界外,赤發黃睛,樹皮為衣,夜宿樹上,醜惡兇悍,逢人即殺,無酋長約束。”

③梁啓超《〈西學書目表〉序例》:“野人所知亦簡,故苗、黎、番、回雖悍,人能制之。”

解釋8.指傳說的猩猩之類。

《爾雅翼·釋獸二》“猩猩”:“荀卿曰:‘今天猩猩形相,亦二足無毛也。’既言二足而又言無毛,則去人不遠矣,今人謂之野人。”

解釋9

野人是一種未被證實存在的高等靈長目動物,直立行走,比猿類高等,具有一定的智慧型。其較為正式的學術名稱是“直立高等靈長目奇異動物”。古人類學認為野人可能是遠古智人進化到現代人之間缺失的一環,故有生物學家將其分類為人科人屬智人種,與現代人類有最近的親緣關係。“野人”是眾多傳說的神秘動物中最可能真實存在的一種。對於“野人”,世界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稱呼,如“雪人”“雪怪”“大腳怪”等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